丛书:生产
主编:汪民安/郭晓彦 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生产》是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会与学者汪民安合作的项目,为每年出版一辑的学术类刊物,已出版十一辑。作为在艺术界的一本译介学术前沿理论的书籍,《生产》的宗旨是批判和反思当代世界的处境和知识分子的任务,继承马克思主义以降的批评传统。
《生产》第7辑专题为:“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重点译介了福柯的《生命政治的诞生》、《全体与单一:走向政治理性批判》两文与阿甘本的《生命政治与主体性》、《在人权之外》,以及德勒兹等著名学者的相关文章《纯粹的内在性:一种生命》,等等。还以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埃斯波西托为中心人物,收录了他的三篇文章,以及坎贝尔对其的访谈录等。
《生产》第8辑围绕“忧郁与哀悼”这一中心,重点译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瓦尔特•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心理分析:消除抑郁的方法》,以及梅兰妮•克莱因的《哀悼及其与躁狂性抑郁状态的关系》等众多名家的重要论文或著作节选,还收录了雅克•德里达《对米歇尔•福柯的追悼》一文。并以法国著名思想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雅克•朗西埃为中心人物,收录了其五篇文章,以及一篇对他的访谈录。
《生产》第9辑专题为:“意大利差异”,译介了意大利多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及著作节选,包括安东尼·奈格里的《意大利差异》、吉奥乔·阿甘本的《亵渎》节选和《哲学与语言学》、罗伯托·埃斯波西多的《生命政治》、《共同体与虚无主义》,以及吉亚尼·瓦蒂莫、马泰奥·曼达里尼等人的论文。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诗人、“后新现实主义时代”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收录了他的《诗意电影》等四篇文章,以及帕索里尼访谈录《电影与理论》等。“文献”栏目中有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反﹤资本论﹥》的革命》。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增进国内读者对意大利学术思想界的了解。
《生产》第10辑的专题为:“迈向思辨实在论”。“思辨实在论”缘起于2007年4月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一次会议,与会者包括雷•布拉西耶、伊恩·汉密尔顿•格兰特、格拉汉姆•哈曼和昆汀•梅亚苏。“思辨实在论”从一开始就轻巧地摆出了某种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姿态,借此对抗后康德哲学的主流形式。本专题选入了2007年此次会议的相关讨论,以及上述几位学者的其他论文,还包括加百利•卡特林等人的反思。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法国哲学新秀昆汀•梅亚苏,收录了其成名作《有限性之后》的第二章及其评论德勒兹、巴迪欧等人的文章,并收录了相关评论文章,借此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勾勒出梅亚苏思想的大致轮廓。
本辑人物昆汀·梅亚苏是“思辨实在论”运动的一员健将,是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学生。他和雷·布拉西耶、汉密尔顿·格兰特、格拉汉姆·哈曼等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哲学家群体。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康德,共同的爱好是开辟非康德式的哲学空间,共同的口号是告别“哥白尼式的革命”。本辑收录了2007年会议的讨论稿,以及上述学者的重要论文。摘录了梅亚苏成名作《有限性之后》第二章并收录了相关评论文章,全面勾勒出梅亚苏思想的轮廓,显示出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惊人的思辨能力。
“思辨唯实论”运动尝试开辟的是一条崭新的哲学路线,目前国内鲜有对此运动的介绍和研究,本书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
《生产》第11辑的专题是“情动”。“情动”源自拉丁语Affectus,意指激情(passions)、情绪(moods)、感受(feelings)、情感(emotions)等,是西方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为摆脱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局限,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可以说,这一转向有两条线索,一者以“情动”为研究对象,一者以“情动”为研究方法,二者时有交织,如今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内也生机勃勃。本专题选入了哲学层面对“情动”的讨论,同时也选入了从情动出发对当代文化、政治、身体等的批判研究。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当代德国极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从其大量著作中选择了论生活方式、犬儒主义、“人类技术学”和全球化的数篇重要文章,并收录了相关学者的评论文章,借此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大致轮廓以及学界对其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状况。“访谈”栏目与人物栏目呼应,收录了彼得·斯劳特戴克的两次访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核心思想的“内视角”。
“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为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写的书评。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增进国内读者对情动研究的认识,与此同时,对斯劳特戴克的引介也将为我们提供独特的思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