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当代艺术视为一个绵延生长的生命体,那么它内部那股强烈的完全无法阻止的冲动可以追朔至20世纪70年代。美术史家们常常将以1976年“文革”结束这个历史节点当作美术史的断代参考,实际上,相对于波澜壮阔、艺术思潮频仍的1980年代,当代艺术在1970年代的探索显然还处于懵懵懂懂的萌发期。然而,新艺术如火如荼燃遍神州大地前的“黎明”前一刻散发出来的光亮其勇气弥足珍贵。今天看上去司空惯见的手法,在那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年代,在以写实手段进行主题性讴歌的年代,艺术家们有意识对外在命题的远离、对个体的反思和表达,使他们天然具有了先锋艺术之精神。从题材的选择到形式语言的稚拙探索,从展览方式、展览地点到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他们都显示出作为先锋者的勇气和热情。
无名画会部分成员在“无名画会”第一届公开展览时的合影 北海画舫斋 1979年
4件20世纪70年代作品出现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这一中国第一个以常设展的名义和公众见面的展览上。
其中,创作于1970年的《心之屋*形而上》距今已经50年,是本次展览年代最久的作品。在那个艺术圈完全被“红光亮”、“高大全”占据的年代,周迈由画出了心中的自由心境——“天在思想,激动的云,是他的大脑;我在沙尘中飘荡,原来是坚硬的石头,因风化而失去了重量。”
《长江万里图》题跋:“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 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 吴冠中识。”
周迈由完成那幅作品的一年之后,1971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北京,开始了为北京饭店创作大型壁画的准备。他和艺术家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等人一起从上海逆江而上,沿着长江沿岸采风。吴冠中一边兴奋着祖国的壮美山河,一边筹划、准备着《长江万里图》。然而,人回到北京,艺术气氛已然大变,四人帮“批黑画”的论调让画大壁画的可能荡然无存。但从这件“综合性成稿”,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吴冠中在那个年代对艺术个性的追求,他努力探索着东西融合的可能,几年后让他画名大振的白墙黑瓦业已出现,油彩画中对国画计白当黑、知黑守白的借鉴已经初见端倪。
时间来到1979年,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落成,并因一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而迅速吸引了30余 万市民前来参观——画中出现了三位裸体的长发女形象。在1949-1979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裸体成为禁忌,这一次,在国门边上禁忌被打破了。但它还是迅速引起巨大争议,即便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亲去观看,也只是保存了它被修改的命运,裸体还是被拉上帘子,直到1990年才被拉开。实际上,早在50年前相仿风格的作品便曾登上杂志的封面——1929年的全国美展,蒋兆和的参展作品《慰》上的女性形体甚至更为婀娜多姿,更有性的意味。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礼赞》也因为巨大社会关注度而超越艺术本身,它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对比最终完成的壁画和此次展出的《泼水节—生命的礼赞》色彩稿,可以看出裸体当时并没有出现在稿子之上,艺术家将自己个体的选择机敏地放到集体工程中去。
星星美展现场
星星美展现场 王克平摄影
相对于机场壁画轰轰烈烈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星星美展的轰轰烈烈主要收缩到艺术圈、媒体的范畴。一批原本被视为业余美术爱好者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小公园,他们以天地为展厅、以栅栏为展板,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展览迅速被取缔,艺术家们的抗议引起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其整个过程成为后来当代艺术在中国长达二十年的基本模式。在此意义上,多年以来星星美展都被视为先锋艺术的起点。《沉默》不仅是王克平的最重要作品,当年参加星星美展的原作,它也是星星美展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这件借助于树干自身扭曲而稍加变形的粗粝头像依然能够穿越时代,让我们想象起它对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震撼。
在相同的大历史背景下,四位艺术家面对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不约而同地做出了遵从内心引导,追求个性与自由表达的选择。1970年代的中国一定难以料想1980年代整个社会新启蒙、艺术作为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但那个时代绝非新艺术的空白,于无声处风起云涌正在酝酿中。这些偶露峥嵘的作品闪耀出不朽星星之光,它们无声地告诉后来人——我们的时代并非一片黑暗,未来将从这里发生。
1 周迈由 心之屋.形而上
心之屋.形而上
The House of Heart.Metaphysic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51×169.5cm
约1970
周迈由 Zhou Maiyou
《心之屋·形而上》是周迈由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其中表现出的安宁和希望让人很难将其与那个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时代建立联系。
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的地平线上,画家以纯色平涂出一片片温暖的土地、圆形的树木、蓝色的金字塔状山脉。一座小小的房子坐落在风景之中,象征着艺术家灵魂与自然的交融,令人不禁联想起海德格尔所勾勒出的在世界中“诗意栖居”的存在境界。而标题中的“形而上”,来源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形而上学”——有关灵魂的玄学。这幅带有塞尚、马蒂斯、毕加索风格的现代主义画作,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片单纯的风景,而是周迈由本人天真纯净的精神世界。绘画之外,周迈由同样热衷于诗歌写作。他所创作的一首小诗仿佛是对此画的注解:“天在思想,激动的云,是他的大脑;我在沙尘中飘荡,原来是坚硬的石头,因风化而失去了重量。”
2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
Yangzte River Miles Chart
纸上油彩
oil on paper
22.5×509cm
约1973-1974
吴冠中 Wu Guanzhong
民生美术机构收藏
Collection of Fine Arts Institution of China Minsheng Bank
吴冠中一生,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创作的长卷作品共有三件,油画两件,彩墨一件。其中一件油画《一九七四年长江》由吴冠中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油画《长江万里图》则被民生美术机构所收藏。这件油画作品也成了吴冠中创作彩墨作品《长江万里图》的基础。
长江万里图 Yangzte River Miles Chart(局部)
1973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并参与创作北京饭店的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在《我负丹青》一书中,吴冠中写道:“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然而写生期间由于发生”批黑画“运动,写生暂停而北京饭店绘制巨幅壁画的计划亦搁浅。吴冠中后来回忆:“创作组到重庆时得知北京已开始批黑画,我们被召提前返京,抛入批黑画的旋涡中去,长江壁画也告流产,批判无妨,我们辛辛苦苦画来的一批画稿竟是难得的,后来各人都创作出不少佳作。”
长江万里图 Yangzte River Miles Chart(局部)
长江万里图 Yangzte River Miles Chart(局部)
此件《长江万里图》即是来源于此次未完成的写生经历。在创作这件作品之前,吴冠中还创作了两幅画稿,一副是炭笔的素描稿,一副是色彩初稿。这件作品是吴冠中的综合性成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冠中为了避免此作因”批黑画“运动收到牵连,而交给北京饭店市内总设计师奚小彭代为保管,直到20年后的1990年他才重见此作而欣喜不已。
长江万里图 Yangzte River Miles Chart(局部)
吴冠中谈及《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曾自述:“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
相关信息—批黑画运动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阴谋的需要,借机在美术界掀起了所谓的批“黑画”运动,声称要反击所谓“美术领域黑线回潮的复辟逆流”。该运动从批判《中国画》画册开始,波及全国,殃及整个美术界,并在中国美术馆和人民大会堂进行“批黑画”展览,成为70年代由艺术引发的重要政治事件。
3 袁运生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手稿彩版)
Draft of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Exol Life"Mural
纸本水粉
gouache on paper
33.9×198.6cm
1979
袁运生 Yuan Yunsheng
袁运生是中国80年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他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礼赞》引起了当代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争议和轰动。这是根据泼水节的寓言故事而绘制的壁画手稿。根据这个手稿完成后的首都机场壁画长达27米并占据了机场的三面墙壁。画中身材修长的少女都是以强劲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它一方面充满了装饰主义意味,尽量地削减人物的细节面貌;另一方面这些线条强化了身体的运动感,每个人都处在动势之中——生命一方面就意味着身体运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身体的洁净——泼水就是要清洗被污染的身体。生命之所以值得颂歌就是因为身体是洁净的。绘画就是要肯定这种洁净的身体。这就是裸体的意义。裸体既是美的,也是自由的:它没有被掩饰和扭曲。为什么要画裸体?“对人体美的赞赏,对我来说,就是对自由的歌颂。”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手稿彩版) 局部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手稿彩版) 局部
但是,1979年尚未完全接纳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手稿中,并没有出现后来壁画中的三个裸体少女。毫无疑问,这是为了通过事先审查而被艺术家刻意删除了。当壁画完成后,三个裸体少女被人用木板滑稽地遮挡住了。壁画引起争议的人体部分就此隐去。这几块遮挡的木板就像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长期矗立在壁画面前。这暗示着时代的犹豫和踌躇。
相关信息—机场壁画事件
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成,袁运生创作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为出现了三个沐浴的傣家少女而引发关注。海外媒体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争相一睹究竟,也有一些部门负责人以民族关系的理由加以反对。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机场参观,看过这幅壁画后肯定性的表态保住了这幅壁画。后来有关部门还是用胶合板将壁画部分包裹起来。直到十年后才完全开放。
4 王克平 沉默
沉默
Silence
木雕
wood
31×21×30cm
1979
王克平 Wang Keping
王克平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之一,参与发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著名的民间美术展览“星星”,其独特的木刻雕像极大地震动了上个世纪的北京艺术圈,现生活、工作于巴黎。
《沉默》是一尊由桦木雕成的头像,其面部的畸变与粗粝标识着与其之前的写实主义美学传统的背离,从塑像的具象形式抽离出来而转向追求某种身体性的肉感与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木雕下方的树疤率先启发了艺术家——王克平选择将这一部分表现为一张被木塞撑塞的嘴,并在左眼的位置通过叉形线的雕画表现出一只被封条蒙住的眼睛——由此,整个作品构成了对一个面临着失声与失明双重危险的凝固瞬间的记录。在作品中,艺术家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木质材料的纹络、节疤与形状,在充分尊重、顺应材料本身之物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与创造,从而赋予了木材以肉体化的生命,使其构成一个自足的有机个体——因此创作的过程便构成了一场艺术家与创作材料之间的对话与呢喃,而作为艺术家与材料合作结晶的艺术品,亦在凭借自身向观众进行言说。
相关信息—星星美展第一次展出
1979年9月27日,中国美术馆出现了奇怪一幕。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馆外公园的铁栅栏上,却起起伏伏地挂满了奇怪的油画、水墨画、木刻和木雕。这些怪东西吸引了不少路过或打算进馆看展览的观众。这就是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览。展览上大胆的作品,让看惯了“文革”绘画的观众大吃一惊。那些作品的表现手段是自由的,是观众从未看到过的。展览轰动了整个艺术界。
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记 20世纪70年代
1976年
3月,《美术》杂志恢复出刊。
1977年
9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和20世纪的罗马尼亚油画展。
12月,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等艺术院校恢复办学。
1978年
1月,《国外美术资料》杂志更名为《美术译丛》,1980年开始公开发行。
2月,《美术丛刊》在上海创办。
3月,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8月,北京的《连环画报》出版插图故事《伤痕》。
1979年
1月,中央美术学院恢复出版《美术研究》。
2月,北京新春画会在中山公园举办新春风景静物画展,上海“十二人画展”在黄浦区少年宫举办。
3月,无名画会成立。
4月,四月影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自然·社会·人”展览。
5月,《美术》杂志发表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邵大箴在《世界美术》发表《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
7月,无名画会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画舫斋第一次公开展览。
8月,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创作的《枫》在《连环画报》发表。
9月,袁运生创作的北京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礼赞》揭幕,
11月,星星画会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画舫斋第一次公开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