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的“川普”
---- 2015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北京展前言
本土艺术植根于本土“方言”,本土“方言”是本土艺术的标识,艺术家及群体各自创造的个性语言是艺术的核心价值,因而也是艺术的“通用语”,是国家民族的“普通话”,乃至全球艺术的“国际通用语”。同时,创造的个性语言又必须建立在本土“方言”基础之上。本土艺术要屹立于国家民族乃至全球化大舞台,那就必须与“民族共同语言”、“国际通用语”链接。这就像生于斯、长于斯,立于天下的大四川人说普通话、讲英语一样,总是带着浓厚而辛辣的“川味”一样。就像“雄起”、“巴适”、“打望”、“格老子”、“棒棒军”等语辞,既含辛辣的川味,又早已约定俗成,取得了全民族的共识,甚而至于响彻寰宇!亦如坊间所传,与在北京要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就要学会说四川话的道理相逆反,川美中国画书法学科群体创作中的本土“方言”,已然具有国内国际通用语特性。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书法篆刻教育,走过了旧时代、建国十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等60年的峥嵘历程,自1953年起经过前贤、前辈、中年代、青年代、新生代共五代人的薪火相传,已经形成其学科传统。他们怀着
敬畏艺术的虔诚之心,肩负着历史、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呕心沥血,生死以之,共同铸建了川美中国画、书法学科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特质在于,既有个人对传统的记忆,又有个人取向的差异,传统话语、材料、图像的选择,“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语),更有自我的理解和自我的实现;这种实现不是传统锥形毛笔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表面视觉效果,而是以个人符号化、可识别性实现的别样视觉效果,因而具有了民族化、国际化的艺术核心价值。这也使川美中国画书法群体作品的符号语言,既富含着辛辣的川味,更具有了民族共同语、国际通用语的特质。
打个比方,我以为四川美院中国画书法学科学术大展,似可形象地称之为《辛辣的“川普”》展。“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我们期待着川美中国画书法群体,在空前包容的、阳光弥漫的新时代语境下,铸建起更为宏大而完备的中国画书法话语体系。
罗中立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