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专区 > 2015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北京展

2015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北京展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
集体亮相


640.jpg

2015年12月5日,“2015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北京展”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于“中国画新形态”的一次推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2位教师的作品美术馆二层空间联袂展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的交通条件已经不是限制蜀地与外界沟通的局限,而偏距西南一隅的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上释放着巨大的能量。细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次展览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首次在北京的集体亮相,力图呈现出中国画系独特的艺术面貌和最新的学术探索成果。

群英集萃,显川美风貌

展览坚持以“中国画新形态”为指向的创作主张汇集傅仲超、梅忠智、黄山、傅舟、黄越、徐贤文、王世明、查明、冯斌、李彤、刘明孝、康益、韩奉军、肖志、范功、李志坚、赵波、侯薇薇、何剑、马媛嫒、丁筱、钟鼎22位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在纵向上展示老中青三代从传统水墨到实验作品的传承;横向上呈现包括金石书法、工笔、写意多种类型,具象、抽象、表现多种形式,白描、重彩、岩彩多种材料,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创作的面貌在突出每一位教师的独立艺术视角的同时,宏观呈现“继承与革新”的教学理念。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共荣是展览呈现出来的一大特色。作品中浓郁的巴渝风情让我们见识到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创作中强烈的地域气息,黄山的作品《棒棒日记》,王世明《山城棒棒与收租院》都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素材,呈现特殊的人文景观;梅忠、李彤、徐贤文等传统中国画作品也带有川渝地区独有的自然风貌和动植物特色。同时,展览作品呈现出来的现代性特质强烈,冯斌《赤裸的探戈》系列以水墨探索光影表达的可能,马媛媛作品以传统材料呈现现代观念,何剑的重彩作品以类似于波普效果的图像怀念逝去的时光,肖志作品抽象的表现形式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四川美院中国画系主任黄山在谈到创作的地域特色时说:“艺术的地域特色的确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一个群体艺术的审美向度,并且有助于这个群体人文品格的凝炼与塑造。中国画系的创作无疑具有‘川普’的特征:辛辣。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巴渝人文风情依然是艺术家创作内容的首选,而跨文化交融和国际化视野则是艺术家建构话语体系的自觉和必然选择。

4.jpg何剑 《电风扇》60x72cm 纸本重彩 2015年

5.jpg黄山 《棒棒日记》 120cmX120cm  布面 2011年

历史沿袭,底蕴浑厚

四川美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美术高等教育的阵地,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自建国前成都美术专科学校算起,其中国画学科已经有75年的历史。抗战期间,从成都南虹艺专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等人至四川省立艺专李有行、庞熏琹、沈福文等人之任教经历,再到建国后四川美院冯建吴、李文信、白德松等人至唐允明、傅仲超、梅忠智、冯斌、黄山、黄越等人各自在山水、花鸟、人物画方面的创作成就,川美中国画系的老师特别是后来的一批年轻人,如康益、肖志、何剑等人,在艺术探索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人风格,并以不断开放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不少在当代艺术中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观众在此次展览中,自会对川美中国画系开放而活跃的创作面貌及教学状况,有不同寻常的体会。

今天的四川美院国画系教学沿袭了一直以来开放包容的观念。应对当下的文化艺术变迁,四川美术学中国画系建立与中国画自身特点相符的造型训练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以及与中国画审美特质相关联的解读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同时,主张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的“二元论”。即在对传统进行精深研究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探索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的“三新”实验表达。


             冯斌 《赤裸的探戈》之三   120 X 100 cm 2014年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系的教师,面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传统国画的创作思路,在“抽象水墨”、“材料水墨”、“观念水墨”等领域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画新形态”为指向的创作主张,并在教学中坚持对传统的继承,和依据传统的拓展。

此次展览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展览目前正处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4.jpg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会尽快回复您的留言,
将会以邮件的方式发到您的邮箱里!
秒后自动关闭此页 立即关闭